iT邦幫忙

1

[筆記]主成分分析(PCA)

Kevin 2019-05-24 20:52:4624410 瀏覽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前言

這次介紹,主成分分析英文名為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,簡稱為PCA,而這次一樣自己的觀點簡單的敘述,但還是會介紹一些數學公式,但其根本也能用最後結果簡單的說明。

投影向量

參考[1]介紹主要有兩種向量定義,一為代數定義,二為幾何定義。

代數定義

使用點對點相乘後加總,而這裡用矩陣的方式如下圖,A的反轉矩陣乘上B(原始數據為垂直列向量,所以將A做轉置),結果與向量點對點相同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1/20110564rJPgjGEA3h.png

幾何定義

在歐幾里得定義點積[1]的公式為,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1/20110564hAZZIh76Ma.png(來源:[1]),與上列代數定義兩者相等,而代數除上向量a*b長度後則可以得到角度。

純量投影

在歐幾里得當中垂直投影如下圖,向量a長度乘上cos theta,即可得到鄰邊,而鄰邊就是a投影在b的長度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1/20110564sdgHlQQwOM.png
投影,來源:[1]。

PCA 公式

假設矩陣資料為A,投影矩陣為B,第一步先將每個垂直列零均值化(也能水平行,只是計算要反轉矩陣),此步驟能將計算變異數的偏移值歸零,在二維意旨通過原點(能用直線公式理解為,y=ax + b,b為0)。這裡介紹兩種推導方式。

方法一

[2]的推導方式,沒有方法二較詳細推導,也簡單容易理解。

變異數

1.投影做內積公式。
AdaBoost已經有介紹倒變異數這裡就跳過公式。在二維當中PCA降維利用了垂直投影到B向量並計算距離的方式(計算距離從二維變一維),來代替目前的(x,y)表示方式,如下圖。紅色線為零均值化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1/20110564ynC7sxCIKH.png
投影。

使用變異數來計算投影後差異,之後再找出向量B的最大極值(投影損失最少),計算變異數的公式如下,(偏移量為0因做過零均值化)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2/20110564fNz7vnMgKg.png

這裡使用矩陣所以公式如下圖,B轉置乘上A轉為水平行,所以右邊轉置,轉置後使用特性,(B轉置A)轉置=A轉置B詳細請看[4]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2/20110564PDkMZEeyR7.png

由上述可得知,公式最後為B零均值化的共變異數矩陣B轉置,共變異數矩陣影像風格轉換也有介紹過(協方差矩陣)。

拉格朗日乘數

2.求投影到B時變異數最大公式(投影越大LOSS也相對較少)。
求最大化的條件為B^2為1(因條件模長=1),如下圖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2/20110564cXrpJXEC1j.png
投影,來源:[2]。

求最大化可使用拉格朗日乘數來取得最佳解,可先看[5]的例子了解公式使用,有興趣也可以看推導。求最大值所以扣掉特徵如下方公式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2/20110564RL6H0OO0Ih.png

求微分,即可得到極值,可以看到這裡的極值就是共變異數矩陣的特徵值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2/20110564CVpPv192zK.png

帶入原式,這裡可能特徵值為常量所以矩陣可交換,如下圖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2/20110564OQP3DJk2hI.png

方法二

方法二是來自於[3],這裡用更簡單的方式解釋,讓讀者能更加理解,而[3]是使用樣本標準差下去計算所以平均的分母都會-1。

樣本平均數向量

下面是證明樣本平均數公式(x - a),a=m(樣本的平均)。如下圖所式。

  1. 將原先公式x加上m,a減掉m(因為要證明所以將m代數方式帶入,並不會影響結果)。
  2. 展開,當作矩陣所以有的乘法可轉為轉置矩陣。
  3. 整理公式。

因假設a=m,所以後項都是0,最終解果(x - a)^2 = (x - m)^2,也就是所謂的離差[2],離差AdaBoost有介紹過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3/20110564vZd8nfJnJE.png
樣本平均數向量,來源:[3]。

均方誤差(方法一計算變異量方式)

此方法為了計算誤差,所以進行投射到一直線上面,而條件為https://chart.googleapis.com/chart?cht=tx&chl=%24%24%20%5Cmid%5Cmid%20W%5Cmid%5Cmid%3D1%20%24%24,意指映射到模長=1。一開始都先將資料零均值化使得資料總和=0,而原先x可由映射後的權重來還原,公式為,https://chart.googleapis.com/chart?cht=tx&chl=%24%24x%20%3D%20m%20%2B%20cw%20%24%24,w為向量,c為純量,m和x的距離為|c|,這公式能理解出映射的簡易過程(能用直線公式來看待會更加容易理解)。
既然知道大概映射的過程,接著就是要求出c這個值,計算出誤差總和最小的即是我們要找的c,這時候就可以使用偏微分=0(變化等於0,在人工智慧章節有解釋過),公式如下圖。

  1. 將上述投影反推x公式扣掉原先x,使用均方誤差計算。
  2. 整理公式,使得x-m再一起方便後續處理。
  3. 展開公式。
    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3/20110564WBqG0JDeiN.png
    來源[3]。

對c求偏微分(極小值,最小變化)。
1.求偏微分。
2.得出相等式子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3/201105648MMfiKx4U5.png
來源[3]。

將最小化相等公式帶入原先公式(取代x - m)。

  1. 整理公式,並將c改為(x - m)。
  2. 展開左邊sigma,並將w轉置*(x - m)位置互換,互換則兩者都要轉置。
  3. 整理公式,使得中間為x零均值化的共變異數矩陣(對稱半正定性質,詳細說明可上維基)。
    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3/20110564qV2qSr9E1C.png
    來源[3]。

這裡的S即是共變異數矩陣,左邊sigma為扣掉均值總和=0。而[3]解釋數據集的總變異量 (即離差平方和)是一常數,所以最小化E(w)等價於最大化 w轉置SW。而這裡簡單解釋為,因E(w) = -w轉置SW,所以w轉置SW最大化等於最小化E(w)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3/201105647DV0vP6cJc.png
來源[3]。

求最大即帶入方法一所講到的拉格朗日乘數,求偏微分,即可得到S的對應公式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3/20110564nIRd9ZeJBO.png
來源[3]。

解到這一步就可以得知w為特徵向量,所以只要求出共變異數矩陣的特徵向量和特徵值即可。

PCA降維

以上介紹的公式只需要將特徵值大小排序,再取出指定維度n的前n個特徵向量來做相乘。而最終所損失的量為,指定n維的特徵值和/全部特徵值和,如下圖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4/20110564Eo5G7Q0FzQ.png
來源[3]。

PCA 實作

映射向量圖

首先來可視化映射向量,這裡有兩個紅色向量如下圖,可以想像為較長的是x映射,短的為y映射,因為x的值分散較大所以特徵值會較大,而y則較小。如下圖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4/20110564NzLdd1Ic7p.png

  1. 建立資料。
  2. 計算共變異數矩陣
  3. 得取特徵量和特徵向量(可以自己實作,但用原本作法會較慢,numpy有使用效率較高的公式,有點忘記使用那些了,有興趣可上網查詢)。
  4. 畫出結果。
import numpy as np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
size = 100

data_x = np.random.uniform(-10.0, 10.0, size=(size, 1))
data_y = data_x - np.random.uniform(-2.0, 2.0, size=(size, 1))
data = np.hstack((data_x, data_y))

cov_matrix = np.cov(data,rowvar=0)
eig_val, eig_vec = np.linalg.eig(cov_matrix)

plt.plot([eig_vec[0, 0] * 12,0], [eig_vec[0, 1] * 12,0],color='red')
plt.plot([eig_vec[1, 0] * 2,0], [eig_vec[1, 1] * 2,0],color='orange')

plt.plot(data[:,0],data[:,1], 'o', color='blue')

plt.xlim(-12, 12)
plt.ylim(-12, 12)
plt.show()

PCA

接著實作PCA,使用上述的公式,最後並帶回計算是否會是原始資料。結果如下圖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524/20110564yNv65QNDYJ.png
黑點為映射資料。

  1. 創建資料。
  2. 零均質化。
  3. 計算共變異矩陣
  4. 計算特徵值和特徵向量。
  5. 依照特徵值排序特徵向量。
  6. 這裡選擇維度為2,所以eig_val_sort_indexs[:2]取出前兩個特徵向量做乘法(降一維改1),結果即是映射後資料。
  7. 依照上述公式,乘上反轉矩陣(推導時先乘矩陣再乘上原始矩陣,主要看資料是行還是列),m+cw,c=w轉置*(資料零均值),即是原先數據。
import numpy as np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
def zero_mean(data):
    mean = np.mean(data, axis=0)
    zero_data = data - mean
    return zero_data

size = 100

data_x = np.random.uniform(-10.0, 10.0, size=(size, 1))
data_y = data_x - np.random.uniform(-2.0, 2.0, size=(size, 1))
data = np.hstack((data_x, data_y))

zero_data = zero_mean(data)
cov_data = np.cov(zero_data, rowvar=0)
eig_val, eig_vec = np.linalg.eig(cov_data)
eig_val_sort_indexs = np.argsort(-eig_val)
eig_vec_sort = eig_vec[:,eig_val_sort_indexs[:2]]
mapping_data =np.dot(zero_data, eig_vec_sort) 

print(zero_data)
print(np.dot(mapping_data, eig_vec_sort.T))

plt.plot([eig_vec[0, 0] * 12,0], [eig_vec[0, 1] * 12,0],color='red')
plt.plot([eig_vec[1, 0] * 2,0], [eig_vec[1, 1] * 2,0],color='orange')
plt.plot(zero_data[:,0],zero_data[:,1], 'o', color='blue')
plt.plot(mapping_data[:,0],mapping_data[:,1], 'o', color='black')
plt.xlim(-12, 12)
plt.ylim(-12, 12)
plt.show()

總結

方法二的方法很詳細,最後推導得知w為特徵向量,最後總結出簡單的解釋。(解釋只是換個想法,實際上都要用以上數學來解釋,若上述推導能理解,這裡能跳過)。

  1. 將資料零均質化,解釋為在二維中為了將特徵線通過原點,意旨任何資料都是通過原點,類似正規化。
  2. 共變異數矩陣,解釋為在二維中計算x和y之間的離散數值。
  3. 計算出離散數值特徵,解釋為在二維中x和y兩者的影響哪個較大,並可得到兩者的獨立特徵向量。
  4. 資料乘上特徵向量,解釋為在二維中在獨立的向量當中是如何表示。

結語

在很久之前就聽過PCA,但每次都是看看,這次終於有機會將它完成,接著有時間還會繼續介紹各種算法,可能有的解釋並不是很好,但這主要是自己往後回來看原理能快速理解,請多包涵。有問題或錯誤歡迎糾正討論。

參考文獻

[1]維基百科(2019) 內積 from: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82%B9%E7%A7%AF(2019.05.20)
[2]Tommy Huang(2018) 機器/統計學習:主成分分析(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, PCA) from: https://medium.com/@chih.sheng.huang821/%E6%A9%9F%E5%99%A8-%E7%B5%B1%E8%A8%88%E5%AD%B8%E7%BF%92-%E4%B8%BB%E6%88%90%E5%88%86%E5%88%86%E6%9E%90-principle-component-analysis-pca-58229cd26e71
[3]ccjou(2013) 主成分分析 | 線代啟示錄 form: https://ccjou.wordpress.com/2013/04/15/%E4%B8%BB%E6%88%90%E5%88%86%E5%88%86%E6%9E%90/
[4]ccjou(2013) 主成分分析 | 轉置矩陣的意義 form:https://ccjou.wordpress.com/2010/05/20/%E8%BD%89%E7%BD%AE%E7%9F%A9%E9%99%A3%E7%9A%84%E6%84%8F%E7%BE%A9/
[5]維基百科(2019) 拉格朗日乘數 from: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8B%89%E6%A0%BC%E6%9C%97%E6%97%A5%E4%B9%98%E6%95%B0#%E8%AF%81%E6%98%8E
[6]https://upmath.me/

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